陈婴是秦朝时期东阳县的令史(具体干的是狱史),因为陈婴从小便谨言慎行、为人诚实,所以在乡里还是比较有威望的配资股票一览表最新公告,被人称为“敦厚长者”。
公元前209年,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,有很多的老百姓杀掉他们的长官加入陈胜吴广的队伍中。陈婴所在的东阳县,很多年轻人也杀掉了县令,很快便聚集起两万多人,想要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人担任他们的首领,而陈婴因为威望高,而被大家一致认为是最合适的人选。
但是陈婴的母亲颇有见识,告诉陈婴:“从我嫁到你们家,就从未听过你们家祖上出过贵人。如今你突然有了这么大的声望,并不见得是好事;不如找一个领头的,你来跟着他干,若是能成事的话你可以被封为侯爷;若是失败的话,你还可以逃走,因为你并不是为王的首领。”
陈婴觉得母亲的话非常有道理,便拒绝了称王,而是告诉大家:“项氏一族世代都是将领,在楚国颇有威望。如今我们要举事,这样的人才是我们要推选的将帅人选;我们依靠名门望族,必定能灭掉秦国。”
展开剩余93%就这样陈婴带着下属们一起归顺项梁(项羽的季父),陈婴在楚国担任上柱国,得到五个县的封地。公元前206年,项羽在刘邦之后率领部队入关,主持分封诸侯王。
但是仅仅四年以后,项羽便败给了刘邦,在乌江自刎。
项羽兵败后,陈婴便归降了汉朝。
公元前201年,刘邦将陈婴封为堂邑侯。
不仅陈婴封侯拜相,自己的后代更是与皇室多次联姻,成为大汉继位显赫的家族:
陈婴的孙子陈午娶馆陶公主
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陈皇后是陈婴的曾孙女
曾孙陈蟜(陈皇后的弟弟)娶隆虑公主
玄孙昭平君(隆虑公主所生的儿子)娶夷安公主
而陈婴以及后代能得如此,全靠陈婴母亲的规劝,可见其多有多见。无独有偶,在明朝还有一位跟陈婴一样正因为听母亲的规劝,不仅自己享受荣华富贵,还荫庇子孙后代200多年,成为明朝举足轻重的家族。
此人,便是靖难功臣之一—张信。
01张信算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将二代,只不过他的父亲张兴并没有被封为侯、伯等爵位,所以在历史上存在感并不高。当然这也跟张兴的功劳有关,功劳还没有达到封侯拜相的资格。
张兴因为父母早早便去世了,所以从小便养成了刚毅的性格,心怀大志。
所以便投靠到了朱元璋的麾下,1355年跟随朱元璋渡江。
1356年,被授予广陵翼统军元帅府元帅;
1369年也就是洪武二年,张兴跟随大将徐达一起北上伐元,凭其功劳被授予濠梁卫指挥佥事,之后又调任为永宁卫指挥佥事。
在指挥佥事的位置上12年的时间,张兴去世。
张兴去世后,其长子张信承袭父职任永平卫指挥佥事。
从洪武十五年一直到洪武三十一年,张信多次被调任。
洪武三十一年,朱元璋病逝,皇太孙朱允炆登基称帝。
朱允炆刚登基便要削藩,更对远在北平的叔叔朱棣不放心,便将张信擢升为北平都指挥使司指挥佥事,前往北平暗中监视朱棣一举一动。
而这一去,成了张信一生最重要的转折点。
张信确实是站在父亲的肩膀上得以一开始就是指挥佥事,母亲的一句话更是直接改变了张信的一生,而之后的人生便是张信自己争取的。
02朱元璋的嫡长子朱标可以被称为历朝历代权力最大的一位太子,当然其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朱元璋对儿子的信任、朱标的精明能干,只要有朱标在,不管是各位藩王还是朝中老臣老将们,都不敢轻易地造次。
但事情往往发展的没有那么顺利,洪武二十五年,太子朱标突然病逝。
朱元璋布局二十五年的心血,全都白费了。
朱元璋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位儿子,更是大明王朝的下一位君王。
此时的朱元璋也已经65岁,留给他的时间也不多了,朱元璋必须要尽快确定下一位皇位继承人。一番思虑后朱元璋还是决定将皇位传给朱标一脉,其嫡子朱允炆便成了不二人选。
为了孙子朱允炆能坐稳皇位,朱元璋发动蓝玉案处死了大部分的老将。
如此朱元璋便以为可以“高枕无忧”了,但其实朱元璋给自己的孙儿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隐患。这个隐患便是朱元璋的儿子们,各位手握重兵的藩王们。
而且朱元璋高估了朱允炆的能力与耐心,朱元璋刚病逝不久,朱允炆的皇位还没有坐稳便迫不及待要削藩。而且朱允炆听从黄子澄的建议,先剪掉燕王朱棣的羽翼,再对燕王动手,此决定给燕王朱棣留了时间来密谋造反。
若是朱允炆能听从兵部尚书齐泰的建议先对燕王动手的话,或许便没有之后的靖难之役了。或许连上天都在帮朱棣吧,让朱允炆听从了黄子澄的建议,先后将周王朱橚、代王朱桂、湘王朱柏等五位藩王贬为庶人,没有丝毫反抗的能力。
朱棣自然知道自己的好日子马上就要到头了,但若是以起兵造反的话朱棣担心名不正言不顺,“民心在朱允炆那边”;谋士姚广孝告诉朱棣“我只知天意如此,不论民心”,姚广孝的话终于让朱棣下定决心要造反。
但造反需要兵马钱粮,虽然朱棣手握重兵,但跟朝廷比起来就是小巫见大巫。
朱棣在北平的府邸原先是元朝的大都,非常深邃,姚广孝将练兵、锻造武器的地方便安置在了后院,在后院挖了一个非常深的地下室,后院距离燕王府门口的距离比较远,能够在一定程度不让练兵的声音传出去。
为了保险起见,姚广孝还让朱棣在院子里养鸡鸭鹅这些动物,来掩盖锻造兵器的声音。
一切准备好以后,对于朱棣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时间;为了能够有足够的的时间招兵买马、锻造兵器,朱棣决定装疯。
朱棣派自己的心腹葛诚前往京城打探消息,没成想葛诚被朱允炆的人给抓了起来,朱允炆并没有难为葛诚,而是平易近人地询问葛诚的家庭情况,这让葛诚非常感动,便投诚了朱允炆。葛诚将燕王朱棣在北平密谋造反的事情也告诉了朱允炆,朱允炆在齐泰的建议下,决定将工部侍郎张昺任命为北平布政使,谢贵为北平都指挥使,张信为北平指挥佥事前往北平任职,观察朱棣的一举一动。
朱棣若想要让人相信自己是真的疯了,自然需要亲自出马表演。
一开始朱棣会跑到大街上大呼小叫,而且专门找人多的地方;
后来朱棣又直接闯到别人家里去,抓着桌子上的饭菜就吃,一点都不客气。
等到吃饱喝足了,朱棣就会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地方睡一觉。
如此一来,大家便认为朱棣是真的疯了。
但是张昺与谢贵并不相信朱棣是真病,便决定上门去一看究竟,结果二人看到的是大夏天的朱棣裹着厚厚的棉被,还在烤着火打哆嗦。朱棣还问了谢贵与张昺一句:“你们冷吗?”
如此二人便向朱允炆上奏:朱棣是真的疯了。
但是投诚朱允炆的葛诚却说:朱棣压根就没有疯,你们不要掉以轻心。
葛诚的话让朱允炆心中一惊,即刻将齐泰、黄子澄等人叫来商议一番,决定密令张昺、谢贵继续监视朱棣,葛诚等人做内应,里应外合行动抓朱棣。而这个抓朱棣的具体执行者,既不是谢贵也不是张昺,而是张信。
朱允炆的计划是好的,但将抓朱棣的任务交给了张信,导致计划功亏一篑。
张信原本是燕王朱棣的老部下,齐泰将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了张信,实在是不妙。
03张信在接到朝廷命令后,一直很为难,毕竟燕王曾是自己老领导,若当真将燕王给抓了,实在是有些“忘恩负义”;但若是不抓,便是违背朝廷旨意。
正当张信左右为难的时候,母亲问张信:“你这是怎么了?”
张信说道:“儿子统兵边关,怎么能没有烦心的事情呢?”
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:知子莫若母;张信的母亲一眼便看出来张信不是在担忧边关的事情,便让儿子赶紧说说自己的烦心事。
张信将身边人全都退下,告诉母亲:“朝廷下了密旨,让我将燕王给抓起来,我该怎么办?”
张信的母亲大吃一惊,说道:“你不能这样做,你的父亲在时就总说燕王府有王气;你若是这样做了,会有灭顶之灾的,你可不能犯糊涂。”
张信心里便更加左右为难,但是朝廷的密诏一直在催促张信,张信知道自己不能再等下去了。于是便亲自前往燕王府,但此时的燕王自然不敢轻易地相信张信,所以张信先后三次前去都没有见到朱棣本人。
无奈张信只好乘坐妇人的轿子,才得以进入燕王府。
见到朱棣的时候,朱棣还在装病,张信实在是着急了,便说道:“殿下您没有病,就不要装了,我真的是有急事要告诉您。”
朱棣还是不敢轻易相信张信,仍旧坚持装病:“我没装,我是真的病了。”
张信听到朱棣的话直接笑了,说道:“若殿下还是不说实话的话,我也没办法了,皇上让我抓您,密诏就在我的身上;若您真的要起兵造反,便不需要再瞒我了。”
张信此话一出,朱棣的“病”立马便好了,从床上起来,给张信鞠了一躬,将张信称之为“再生父母”。随后朱棣便将姚广孝、朱能、张玉等人召集起来,商量对策。
一番商议后,朱棣决定先夺取九门,控制整个北平,而张昺与谢贵则成为朱棣起兵造反斩首祭旗的不二人选。
在朱棣控制整个北平的过程中,朱允炆所有的安插在朱棣身边的忠臣良将全部落网。
就这样,靖难之役正式开始。
04靖难之役开始后,张信便跟随燕王朱棣一起征战。
1400年,也就是建文二年,张信参与了白河沟之战,攻大同等地;
五月张信奉朱棣之命,入德州,收府库,得到了上百万担粮食。如此一来燕军的粮草问题便解决,而且山东的百姓欢迎朱棣的燕军。
而朱允炆派去征讨朱棣的主将李景隆则是被打得落荒而逃,直奔济南。
随后张信奉朱棣之命攻打济南,被擢升为指挥使,将沧州攻克。
1401年,也就是建文三年,张信参与了夹河之战,将朝廷的兵马追到了定州,并且将西水寨攻破。
1402年,张信供了泗州,渡过淮河,成功大败盛庸(朱允炆的大将)的兵马。如此一来,朱棣终于成功进入金川门,而张信凭借其功劳被封为从三品的都督佥事。
朱棣进入南京城后不久,便登基称帝,大封靖难之役的功臣。
张信作为朱棣的“恩人”,而且还是靖难中的能臣,被封为隆平侯、特进荣禄大夫等,其子孙后代可以承袭隆平伯爵位,并且赏赐张信两张免死铁券。
张信在靖难中最大的功劳便是告诉了朱棣“朝廷要抓他”的消息,在关键时刻“救了”朱棣一家老小的性命,可以说张信就是朱棣的“再生父母”。虽然张信在靖难之役过程中一直活跃在战场上,事实上其战功相比朱能、丘福、张玉等人来说,是微乎其微的,所以能被封为侯爵已经很不错了。
当然能得一侯爵,张信需要好好感谢自己的母亲。
而朱棣为了表示对张信的感谢,一直将张信称之为“恩张”,并且打算张信的女儿纳入后宫为妃,不过被张信给拒绝了。
05正因为朱棣是藩王造反才坐上的皇位,所以对各位藩王并不十分放心,命人暗地里监视各位藩王,这个任务只能交给自己的心腹去做,而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张信。
向来功臣们大多都逃脱不了“兔死狗烹”的下场,不过朱棣对靖难的功臣还是很不错的。
而且对张信也是格外的恩宠,即便是张信犯错,朱棣也没有太计较:
御史弹劾张信“强占农田”,若是放到一般朝廷官员的身上,必定会被严惩;但是朱棣只是让人去调查,调查的结果是确实有此事,朱棣也没有为难张信,让张信将霸占的土地归还即可,至于追责并没有。
就这样整个永乐朝,张信都是顺风顺水的。
1424年,在位22年的朱棣在北伐的路上病逝。
皇太子朱高炽即位称帝,史称明仁宗。
仁宗一朝,张信仍旧深受皇恩,凭其征伐胡虏的功劳而被封为少师,而且仁宗还给了张信一个恩典:朱棣准许其后世子孙承袭隆平伯的爵位,而仁宗则是准许张信的子孙后代承袭隆平侯爵位。
可见,仁宗对张信很是不错。
仁宗仅在位不到10个月的时间便病逝,其子朱瞻基登基,史称宣宗皇帝。
宣宗继位后,对张信这位历经五朝(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)的老臣很是厚待,将西北的军务交给张信,并且给与极大地自主权。
其实宣宗继位的时候,张信已经年过70。
在整个宣宗一朝,张信仍旧是朝中举足轻重的大臣,负责朝中很多重要的事情。
1435年,宣宗病逝,年仅8岁的朱祁镇登基称帝,史称明英宗。
1436年,张信请奏朱祁镇(实际掌权者是张太皇太后,仁宗的皇后):想要回南京为母亲修建坟茔,自觉时日无多,希望皇上能准许。朱祁镇不仅同意,而且还赏赐了张信不少钱财来表达孝心。
6年后,81岁的张信病逝,走完了自己漫长但满足的一生。
明英宗朱祁镇下旨,将张信追封为郧国公。
结语张信是一个历经洪武、建文、永乐、洪熙、宣德、正统六朝的老臣,81岁高寿而终,一生平安顺遂,并没有经历什么大的波澜,而且他的一生中有三大幸事:
第一大幸事:拥有一位目光长远的母亲,正因为母亲劝说张信不要“抓”朱棣,才造就了永乐大帝。更加成就了张信,不仅自己得以被封为隆平侯,更为自己的子孙后代争得了两百多年的荣华富贵。
第二大幸事:遇到一位信任重用的永乐大帝。向来功臣们大多的结局是“狗死狗烹”,尤其是像洪武年间的功臣,被朱元璋几乎杀尽。而朱棣并没有为难功臣们,反而对这些靖难的功臣们很不错,而张信作为朱棣的“救命恩人”,其待遇更加是不错。即便是张信犯错,也没有严惩。
第三大幸事:遇到了几位英明的君主,对于朱棣而言,张信是救命恩人,自然会厚待张信。但对于仁宗、宣宗与英宗而言便没有这么大的恩情在了,但张信仍旧被尊重而且被重用,死后被追封为公爵。
在张信病逝之前配资股票一览表最新公告,其长子张镛早已病逝,由张镛长子、张信长孙张淳承袭侯爵,之后隆平侯爵位与大明王朝有始有终。第十一代隆平侯张拱日与弘光元年(1645),投降大清,自此隆平侯爵位在明朝消失,南明朝廷很快也消失了。
发布于:山东省恒瑞行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